刘四明,男,汉族,1973.3生于河南洛阳,九三学社社员。分别于1997年,199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理论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于2005年被太平洋天文学会评为年度最佳天文学论文并授予Robert Trumpler奖。从2002年至2010年,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格拉斯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1992年9月到1997年8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
1997年9月到1999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9年8月到2002年8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 (University of Arizona),博士研究生
2002年9月到2005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天文专业 (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后
2005年11月到2008年9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理论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小组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主任博士后 (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
2008年10月到2010年7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和天文系 (University of Glasgow),玛丽居里博士后 (Marie Curie Experienced Researcher)
2011年1月到现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研究方向: |
高能太阳和天体物理,粒子加速机制,辐射机制 |
专家类别: |
研究员 |
获奖及荣誉: |
2008年 Marie Curie Research Fellowship, SOLAIRE, University of Glasgow |
代表论著: |
[1] Liu, S., Han, F., & Fletcher, L., “Elementary Energy Release Events in Flaring Loops: |
科研业绩:
SCI论文40余篇。
http://adsabs.harvard.edu/cgi-bin/nph-abs_connect?libid=492c10bf4e&libname=Refereed+papers&library=
学术成就:
1、建立了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热吸积盘模型并用这一模型成功的解释了银河系中心超大黑洞的多波段辐射及其耀斑的产生机制。这一模型将热吸积盘中磁场的结构以及同步辐射的特性与黑洞附近的强多普勒效应结合起来,首次定量的解释了从毫米波到红外波段辐射的偏振性质,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研究了太阳耀斑过程中电子,质子和其他重离子被磁湍流加速的机制,并成功地解释了电子,质子和氦离子的加速;发展了磁湍流的演化理论并通过分析太阳耀斑的高能观测来探测耀斑过程中磁湍流的产生和演化;
3、研究了磁湍流在射电星系和超新星遗迹中的作用,首次把随机粒子加速理论定量的应用于这些高能天体源;
4、研究了相对论的带电多方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稳定性;证明了在自然单位制中当总电量低于总质量时,时空奇点将在球半径逼近于相应带电黑洞的外视界的过程中在球的内部形成。这些结果对于经典量子引力理论,黑洞形成和基本粒子结构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招生专业:天体物理
招生方向:高能太阳和天体物理
联系方式:025-83332173,liusm@pmo.ac.cn
Copyright@太阳高能及相关物理过程研究团组
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2号 邮编:210008